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国内新闻

交通运输部:保障老人无健康码能出行 没有手机能打车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中新网11月26日电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蔡团结26日表示,优化健康码的查验措施,要保障老年人无健康码也能出行;保持电召、扬召服务,要保障老年人不会上网或者没有手机也能打车。

蔡团结表示,老年人的出行是老年人日常出行的高频事项,解决好老年人的出行,既是交通运输部门的天职,也是弘扬爱老敬老社会风尚,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蔡团结指出,这几年交通运输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给老百姓带来很多的方便,提高了效率。但是,“数字鸿沟”“智能障碍”等问题也给老年人包括出行在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障碍,所以从交通运输部门来说解决好出行问题,必须按照相关要求来落实好。

蔡团结介绍,交通运输部一直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老年人出行服务工作,切实把为老年人出行服务抓实抓细抓到位。

一是优化健康码的查验措施,保障老年人无健康码也能出行。健康码为这次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部分地区老年人出行有时候也出现一些障碍。交通运输部会同卫健委等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健康码分区分级查控措施。对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除了机场、码头、长途汽车站等以外,其他场所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比如现在的公交、地铁,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当然,一旦疫情升级以后,如有升级后的管控需求,确需查验健康码的时候应当保留人工服务,并且指导地方优化亲友代办、工作人员代查等服务。同时,推动在有对外方式的客运场站,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设立无健康码通道,老年人没有健康码照样可以保证出行。

二是保持电召、扬召服务,保障老年人不会上网或者没有手机也能打车。交通运输部要求各地保持巡游出租汽车扬召服务,充分发挥95128等电召服务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电话预约或者即时叫车服务。同时,对有固定用车需求的老年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各地组织爱心车队、雷锋车队等,提供一对一的结对保障服务。

交通运输部在医院等老年人出行集中的场所推动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点、临时候车点以及临时叫车点。在一些地方设置人工按键,一键可以直接叫车,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同时,指导鼓励网约车平台,优化约车软件,增强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降低操作难度,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

三是强化传统服务方式,保证老年人无忧乘坐公共交通。目前,各地普遍实施了老年人免费或者优惠乘坐公交车的政策,交通运输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老年人直接凭身份证、老年卡、社保卡等证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同时,对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客运场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场所,要求保留人工服务窗口,鼓励为老年人设立优先购票、专用候车区或者绿色通道,并在推进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等服务的同时,保留现金、纸质票据、凭证和证件的使用。

蔡团结强调,关心关爱老年人出行是重要的民生实事、民生工程,我们将按照国办《实施方案》的要求,把这件事当成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加强和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督促指导地方切实把这项惠及亿万老年人的实事落地、落细、落到实处,切实增强老年人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卫健委:鼓励有条件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


国新办于11月2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

王海东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健康码的建设和管理。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把健康码工作做好,贯彻国办刚刚印发的文件精神。王海东表示,我们此前多次发文强调,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凭证,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结合手段,方便群众出行。

一是整合。把有关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通过技术手段,协调相关部门,让电脑多费点事,让老年人多省点事,这是可以做到的。

二是互通互认。各地都有自己先后开发的通行码,我们要推动一码通行互通互认,方便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出行。

三是要保留其他方式替代查验。比如,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凭有效身份证件或者纸质证明等替代查验。

四是开设无健康码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

五是通过技术手段把健康码和各种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等整合起来,争取使其他的替代方式也能够作为出行凭证。

王海东指出,总而言之,尽量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通过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方便老年人出行。


“健康码”老年人不会用怎么办?国办发文了!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方案从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状态下老年人的服务保障、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等七个方面提出有关措施。明确要求,各类日常生活场景,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京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订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