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国际动态

全球主权信用风险分化明显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面对不断加剧的通胀风险,全球央行正在逐步缩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国家或短期陷入经济衰退,债务高位下的融资条件极速收紧极有可能引发高债务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困局。大公国际于日前发布的《2022年全球主权信用风险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主权信用风险分化明显。

积极的财政政策使中国政府财政持续承压,但经济的稳定恢复和政府较强的财政实力将为主权信用提供支撑。大公国际分析师指出,2022年,尽管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受超预期因素影响,但伴随宏观政策的优化配合及其效应的持续释放,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将不断巩固。财政将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持可持续,并保障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中国较低的外债负担率、充裕的外汇储备和对外净债权地位将继续保障政府外币偿债能力。整体来看,中国主权信用将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

高通胀及紧缩的宏观政策使美国短期经济存在较大下行压力,美国较高的存量政府债务在美联储加息缩表下再融资成本上升,而国会两院分治或使美国重现债务上限困局,美国主权信用承压。报告提到,通胀困局依旧,美联储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使美国短期经济存在较大下行压力,2023年经济增速或仅为0.5%,并将同时加大政府财政和债务压力。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来美联储加息进程延续,使美国政府债务的偿还成本进一步增加,债务再融资成本上升使债务滚动难度加大。二来美联储缩表进程及国外持有人减持美债加剧美债流动性风险。三来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在中期选举后协调难度上升。

地缘政治冲突及其引发的能源危机和欧洲央行应对高通胀采取的加息政策使得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黯淡,预计2022年和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分别为3.1%和0.5%,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最为缓慢的。欧元区政府债务负担加大且成员国之间分化明显。报告预计2022年和2023年欧元区各级政府财政赤字率或分别为3.8%和3.3%。成员国中,爱沙尼亚、卢森堡和立陶宛等国家政府债务负担率低于60%,而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四个欧元区重债国政府债务负担最重,均值高达138.3%,且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极高水平。随着欧洲央行持续激进加息并进入缩表模式,紧缩或带来欧债危机风险,重债国外债偿付面临较大不确定压力,主权债务风险显著上升。

日元持续贬值和通胀高企拖累了日本经济复苏,主权债务持续在高位徘徊。大公国际预计,2023年日本财政赤字率和政府债务负担率将分别微幅下降至4.6%和261.1%,但仍位居高位。日本央行大幅修改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融资成本上升或将提升主权债务风险。自施行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日本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务比重逐年提升。考虑到庞大的日本政府债务及其对当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依赖,日本央行政策若发生实质转向将使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问题愈发凸显。

“资本外流、融资成本高企和经济对外部的高依赖度使得部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风险保持在高位。”报告指出,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经济复苏减缓的影响,部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安全将持续承压。尽管频繁爆发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使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不断通过降低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来提高抗风险能力,但近两年抗击疫情使很多国家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再次上升,同时大多数国家对大宗商品出口、外资和外债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全球经济波动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依然明显。

具体来看,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亚等地区外债负担沉重,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和本币贬值使上述地区主权外币偿付风险较高。高通胀和财政巩固政策削弱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前景,本币持续贬值进一步加剧外币偿债能力的脆弱性。受经济增长前景恶化、国内政局不稳、战乱频发及货币贬值等因素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主权信用脆弱性特征明显。中亚国家经济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负面影响,外债偿付压力较大,主权信用外部风险较高。

中东北非、中东欧、南亚和东南亚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分化严重。其中,中东产油国、部分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缓冲空间较大,另一些国家因政局不稳和经济衰退等原因存在较高风险。受益于全球油价大幅上涨,中东产油国主权信用总体稳定,但北非部分国家因通货膨胀严重及本币大幅贬值,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俄罗斯和乌克兰是本次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核心地区,其中乌克兰受冲突破坏严重,主权信用风险大幅提升;俄罗斯政府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面临外币偿付风险;白俄罗斯外债偿付风险较高;中东欧其他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总体稳定。此外,南亚与东南亚国家主权信用总体稳定,但部分国家政局及外币偿付能力存在一定风险,甚至已发生主权债务违约。在斯里兰卡的主权债务违约风波之外,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外币偿付风险亦不容小觑。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订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