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城市动态

重庆: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省市,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按照党中央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部署,加快推进试点任务落实见效。”重庆市商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许新成介绍,目前,重庆正围绕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平台园区示范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和政策要素保障四个方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改革监管模式、优化市场环境,引进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率先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着力打造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为国家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放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更宽领域开放创新

解放碑作为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今年落地了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这是重庆在商贸领域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探索成果之一,也是重庆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将开放通道与商圈消费结合起来开展的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创新试点,在世界知名商圈中落户了保税展示交易中心。

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今年重庆在西洽会重要活动之一的2022中国服务业开放合作论坛上,重庆市商务委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集中授牌——渝中区、江北区、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成为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首批3个示范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等5个园区获评示范园,新加坡航空(重庆)保税航材分拨中心等10个项目成为首批示范项目。这些体制机制新、开放程度高、营商环境好的试点示范,不仅有来自主城核心区的典型,也有来自主城新区、“两群”地区的案例,形成了试点体系的多点支撑。

以上这些操作,仅仅是重庆服务业开放创新的冰山一角。

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落地以来,重庆围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在科技领域,重庆成立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孵化基地,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西部领先;在金融领域,实现“科技跨境贷”“汇保通”“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新模式”等一批首创成果,两江新区获批开展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在物流通关领域,重庆成为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首批地区;在健康医疗领域,在中西部率先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在教育领域,与莫斯科国立工艺大学合作举办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国际学院,成为重庆首个专科层次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数据显示,综合试点获批以来,400多个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重庆。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88%,赋能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显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许新成表示,下一步,重庆将围绕试点任务落实、制度创新和项目落地,加快培育和引进与先进制造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助力重庆制造到重庆智造转型发展,发挥服务业在促进生产、带动消费、降低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经济新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开放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重庆持续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以改革监管体系为例,重庆出台中西部首个数据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数据治理“十四五”规划,新出台14项大数据地方标准,在数据监管上开拓了新的局面。

在强化法治保护上,重庆优化知识产权保全和诉讼机制,形成“1个知识产权法庭+7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的法院成渝金融法院。

在强化人才保障上,重庆设立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建设重庆英才服务港,在中西部率先发布首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

据了解,综合试点获批以来,重庆总体方案86项任务已实施73项,实施率达84.9%,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50余项,出台配套政策文件60余个,2021年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指数比2020年提升16.2个点,加快形成市场更加开放、制度更加规范、监管更加有效、环境更加优良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新格局。

“党中央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走深走实”。许新成表示,下一步,重庆将主动对标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持续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在国际物流运输、数字贸易、金融等领域探索创新,集聚人才、资金、信息等高端要素资源,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谱写内陆开放高地新篇章。(俞 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订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