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成果(首页显示)

数字服务助推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服务已成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业态。一般而言,数字服务是指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交付的产品和服务,是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TO统计,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中,70%是通过数字服务来实现。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而言,数字服务既是一种服务方式,又是一种服务内容,它包括服务数字化和数字化服务两部分。服务数字化是指服务提供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远程为客户提供即时服务,如在线咨询服务、呼叫服务、远程运维、远程看护和监控等服务,此服务模式的特点是必须在线即时交付服务;数字化服务是指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数字化转型而提供的专业服务,如IC研发设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服务、人工智能服务等,此种服务可以服务产品或硬件样品交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服务形式日新月异,并逐渐成为服务外包的重要业务模式,推动了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数字服务推动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一直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技术创新能力相对就弱,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的低成本业务为主,服务外包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投入处于较低水平。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数字服务领域,数字服务也成为服务外包主要业务模式,并倒逼服务外包企业拥抱新技术,开展技术创新。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中软国际和博彦科技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6.98%和5.41%,虽然不到华为公司的一半,也低于阿里巴巴的9.9%,但研发投入比例在逐年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在稳步提升。目前,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新技术赋能而增强数字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服务外包泛智能化发展,传统的高中低价值链划分被颠覆,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业务被新技术赋予更多价值,从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服务”成为现实。据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企业抽样调查,在新冠疫情期间,IT类服务外包企业逆势增长,在线服务等数字服务模式爆发性增长,大部分受访软件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0%以上。

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给服务外包开辟新领域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步入快车道,传统制造业在经历从“职能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转型后,目前正向数字化管理阶段转型。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明显,产品+服务模式正成为制造企业新的盈利模式,如德国最大的空气压缩机企业KAESER,在其大用户中,50%的收入已经来自于数字化服务,其利用的大数据预测性维护技术大大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产品已经变成数字化服务的一个载体。另一方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日益增加,根据工信部对全国16余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评估,截至2019年底,我国制造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7.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9.7%,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9.7%,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44.8%。艾瑞咨询《2019-2020年中国产业互联网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比例达到61.2%,交通设备制造、机械、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的网络化协同开展比例超过30%,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超过20%,开展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超过7%。制造行业的整体数字化和联网程度仍有较大潜力。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服务外包开辟了新领域,带动了制造服务外包发展,据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测算,2019年我国制造业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达到277亿美元,增速16.4%,在智能连接、信息整合、数据决策和人机协助等数字化服务业务方面蓬勃发展,云技术已成为IT服务的主要交付模式。

三、数字服务为服务外包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垂直行业的深入融合发展,无人驾驶、无人飞机、无人工厂、无人超市、无人宾馆等智慧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而支撑这些场景正常运营的关键是通过互联网开展的数字服务,背后是大量专业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数字服务提供远程运维和监控,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徐工集团的工程机械设备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远程设备诊断、维护、能耗优化等解决方案,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服务。

未来,随着服务外包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服务形式广泛应用,服务外包企业身份也逐渐模糊,但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方式服务外包正改变社会各个领域,披着高科技企业光环的服务外包企业将成为赋能各行各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也将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同时也将成为各个垂直行业融合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如城市大脑的建设和运维就是跨领域的交叉融合。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 信息与技术研究部 郑锦荣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订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