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策法规>> 地方、园区政策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秘〔2020〕70号)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报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2月18日

合肥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国函〔2020〕111号)精神及《商务部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商服贸发〔2020〕165号)工作要求,切实推进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创新,促进我市外贸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促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发展,积极探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服务贸易发展高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提升合肥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发展质量。完善我市服务贸易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管理创新、体制创新,高质量推动试点工作。

2.坚持市场导向,激发主体活力。积极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积极性,增强服务贸易产业基础。

3.坚持扶优扶强,壮大市场主体。鼓励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做优重点企业、做大潜力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服务贸易新格局。

4.坚持结构升级,培育新型业态。立足我市发展实际,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壮大特色服务产业,形成更加合理优化的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5.坚持协同发展,共建共赢局面。牢牢把握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合肥“双节点”城市区位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展现合肥服务贸易新作为。

(三)发展目标。

紧密结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聚焦“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重点发展领域,不断促进服务贸易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构建大通道大平台大环境开放体系,努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品牌企业;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服务贸易特色基地;总结具有合肥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实践经验。促进我市服务贸易在全省比重不断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位次不断前移,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高质量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二、重点领域

(一)数字经济。

构筑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努力打造数字化转型典范城市,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促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长三角区域流动,高水平建设国际技术合作载体。围绕“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产业架构,重点建设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数字贸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推动价值链提升,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升级。通过强化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承接国家战略布局等方式加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探索建立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通过财税金融支持,依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培育数字贸易优质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海外人才工作站和国际人才创业洼地。为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提供往来便利。(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二)科技金融。

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设立“合肥市高成长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基金,加快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探索建立政府基金容错机制。鼓励银行、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差异化审批标准,创新开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依托“信易贷”等平台加快建设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扩大数据归集和应用范围,推动信贷业务尽快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三)跨境电商。

提升通关便利化,完善现代口岸体系,打造高效便捷物流体系,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完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推进线下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发展层级,完善园区综合配套,实现跨境电商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提供商,积极招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触网上线,拓展国际市场,做大业务规模。构建面向全球的跨境电商供应链和产业链,带动商品、技术、服务和标准输出。(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四)服务外包。

深化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支持企业承接离岸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着力建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特色服务基地。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参加境外专业展会,拓展展会促进平台,深化与传统国际发包市场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合作。(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五)“工程+技术”服务。

培育服务贸易主体,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加强各地境外经贸园区投资信息交流,探索与先发城市共同举办外经企业对接活动,促进境外投资企业、设计咨询企业、工程施工企业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建筑企业进行服务创新,推动龙头企业抱团承建集工程承包、设计咨询、运营维护为一体的系统性海外工程,将单一传统的国际建筑服务转向以境外“工程+技术”服务业态的综合性建设和运营服务。(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六)文旅健康。

有序推进文化旅游服务贸易开放,促进人员流动便利化。打造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合肥园区、合肥国际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基地、合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促进产业资源聚集,积极参加全国版权展会授权交易体系,推进重点文创企业向外向型文化项目聚集。建设蕴含城市历史文脉的研学、工业、科教等特色旅游基地,办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城市。推动“文化+旅游”建设和宣传推广,让具有“美丽合肥养人之城”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广受中外游客欢迎的“金字招牌”,唱响合肥文化旅游在国际上的品牌。(牵头单位:市文旅局)

推进生物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打造国内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信息、健康管理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区。积极培育康养旅游,依托环巢湖国家休闲旅游区,以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半汤生物谷基因小镇、汤池康养基地等环湖特色健康小镇为增长极,打造环巢湖健康服务产业带。

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依托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合肥研究院、合肥生物技术研究院、健康大数据区域中心等一批先进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服务和健康服务,打造生物医药资源和生物信息技术网络化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建设载体,推动中药制剂、中医治疗走向国际化。推进就医签证便利化。(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高新区、巢湖市)

(七)教育体育。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与友好城市之间教育交流和合作,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加快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搭建中德企业合作创新平台,设立工程实训中心。利用我市高校资源,设置“留学合肥”政府奖学金。科学合理布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提供优质外籍子女教育服务。(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提升体育消费能级,创新体育赛事开发推广方式,提升赛事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加快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相关工作,高质量举办合肥马拉松赛,实施重大国际赛事培育,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推动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体育与旅游相融合。(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三、试点任务

(一)进一步探索完善管理体制。

1.强化跨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合肥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职能,推进各项试点任务的综合协调、具体实施及落实保障。建立信息通报机制,鼓励各部门探索创新举措,争取先行先试政策。

2.优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梳理分析现行管理制度,落实“放管服”工作要求,完善重点企业联系机制,探索发展模式创新。开展自由类技术进出口登记备案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国土空间规划资质管理,积极培育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市场主体。探索国际通用的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模式,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推动设计单位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

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全面建立服务贸易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开发创新平台应用服务功能,提升应用水平。对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用合肥、信用安徽、信用中国等向社会公开。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开展“信易贷”“信易批”等守信激励措施。

4.探索建立统计监测制度。以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数字服务贸易统计监测体系。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探索建立文化贸易统计监测体系。创新技术贸易管理模式,完善技术进出口监测体系。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二)进一步探索扩大对外开放。

5.积极培育服务贸易主体。围绕合肥市“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重点产业,对接江浙沪,以投资促进工作为抓手,提升合肥开放发展水平。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外资地区总部和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引进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业、保险业企业在肥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境外发起的私募基金参与我市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鼓励长三角区域医疗器械注册人委托我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医疗器械,助推“注册+生产”跨区域产业链发展。鼓励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双向合作。建设国际服务贸易合作园区。

6.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依托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以及27个友好城市资源,全面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扩大与友好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教育交流和合作。搭建文化旅游桥梁,强化卫生、农业等领域国际合作。推进“留学合肥”政府奖学金工作。

7.提升体育消费能级。提升现有合肥马拉松赛、环巢湖自行车赛、国际骑游大会等高水平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引进更多高水平国际赛事。完善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措施,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加快发展智慧体育产业,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8.有序推进文化旅游服务贸易开放。放宽旅游领域市场准入,简化外资旅行社审批流程,支持境外旅行社与国内企业合作。依托合肥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加快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研学旅游基地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积极培育康养旅游,依托环巢湖国家休闲旅游区,以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半汤生物谷基因小镇、汤池康养基地等环湖特色健康小镇为增长极,打造环巢湖健康服务产业带。组织“美丽合肥养人之城”旅游整体形象推广,培育形成全国知名的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参与国家重点文化贸易项目,争取创立合肥长三角艺术创研中心。推进中外数字创意、影视培训等合作,鼓励与国际知名电影企业和优秀电影人才开展合作。完善游戏动漫研发、影视制作、会展策划、创意设计等领域外籍人才认定条件和标准,支持引入实操技能特长人员,提高相关产业服务出口能力。鼓励服务贸易企业积极开展文化输出,打造有影响力的“徽风皖韵”品牌,促进合肥制造与合肥文化同步发展。

(三)进一步探索提升便利水平。

9.提升通关便利化。加快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口岸合作。对信用记录良好、追溯体系完善、申报批次较多的进口产品CCC免办企业,探索实施自我承诺便捷通道。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向更多服务贸易事项拓展;将服务出口退税申报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快推动“单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关执法向口岸物流、贸易服务等环节拓展,逐步覆盖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

10.完善现代口岸体系。提升合肥综合保税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运营水平,积极申建合肥空港综保区。加快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申建进境肉类、原木、粮食等指定监管场地、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设立展品常年展示平台。对“两头在外”的研发、检测等服务业态所需进口料件实行保税监管。

11.打造高效便捷物流体系。加快合肥国际内陆港建设,发挥中欧班列西向大通道作用,加快打造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全面提升航空口岸开放平台功能,培育引进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培育更多国际航线,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工程,研究论证兆西河通江一级航道建设,打造江淮航运中心。提升合肥港服务能力,深化与舟山港、上海港开展铁海联运、江海联运。允许在我市经营无船承运企业,无须为中国企业法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允许特定条件下租用外籍船舶从事临时运输。积极申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性物流枢纽。

12.打造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以文化为媒促进与匈牙利合作交流。创建美国达拉斯等海外人才工作站,开展辐射北美的人才交流活动。依托赛伯乐中德创新中心搭建中德交流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合肥与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双向人才交流和文化合作平台。在欧美高端创新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持续举办“安徽(合肥)侨梦苑海外创新创业大赛”。

13.促进人员流动便利化。落实更加开放的引进高端人才长期停居留政策和出入境便利举措,探索整合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便利外国人来华就业。争取合肥实施过境144小时免办签证政策,实现长三角口岸过境免签政策联动。开展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签发服务贸易项下的服务提供者(或服务提供商)证明书试点工作。率先推动移动支付、消费服务等便利化;开通移动支付用户注册时境外人员的身份信息验证便捷通道,便利外国人在我市消费时使用移动支付;实现旅游景点、酒店和大中型商品在线支付、终端支付全覆盖;在口岸统一设立境内移动消费支付办理窗口,提升境外游客在我市消费便利化水平。

14.打造国际人才创业洼地。畅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推进合肥国际人才城建设。发挥“外国专家书屋”作用,打造外国专家活动基地。依托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侨梦苑等服务平台,赋能海外留学人员及侨商创新创业创造。以“创响中国”合肥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优质获奖项目在合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高水平建设合肥新站高新区国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允许台湾居民在我市申办个体工商户,参加注册城乡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并执业。复制推广北京与港澳专业资格评价模式,放宽港澳专业人才执业资质;开展面向港澳的高级经济师、信息通信高级工程师等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认可。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人才领衔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并执业。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聘用的“高精尖缺”外国人才,经主管部门认定后可按照外国人才(A类)享受工作许可等便利措施和“绿色通道”服务。鼓励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包括外籍高端人才在内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便利化外籍人才养老金领取等管理规定。为高层次海外人才提供全领域链接国际创新资源,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

15.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医疗机构审批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证照发放,优化健康服务业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建设。依托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一批先进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服务和健康服务,打造生物医药资源和生物信息技术网络化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实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支持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支持医疗机构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的合作。非公立医院面向境外消费者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公立医院则按特需医疗的价格政策和服务规模控制比例执行,畅通收付汇、结算渠道;在营利性医疗机构先行先试治未病服务和收费,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逐步优化就医环境,推动境外人员无障碍就医。

1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一核一中心多平台”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及产品供给,积极开展业务咨询、政策宣传、基础培训等基本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信息专业检索及分析、知识产权专业数据库建设等高端信息服务。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打通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调解、仲裁、执法等完整链条,率先形成对标国际、完整系统、高效协同的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制度框架。深化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协议,推动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协调机制,探索有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规范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推进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制度。推进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肥设立常驻代表机构。

(四)进一步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17.促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布局“1+4+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盘活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打造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和国际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城市。

18.促进创新要素长三角区域流动。加快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设,深化与G60城市创新合作,建设好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等一批合作示范园区,推进合杭梦想小镇、长临河科创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长三角人力资源一体化协作机制,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交流,鼓励成立长三角人力资源产业联盟,提升人力资源要素首位度。推行长三角外籍人才流动资质互认,推进区域内外籍人才流动政策互通、信息互联。吸引江浙沪地区战略新兴产业跨区域布局,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货物等要素无障碍流动。

19.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全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参与创建长三角大数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推进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探索数据采集、脱敏、应用、交易、监管等规则和标准;探索数据资产的商品化、证券化,探索形成大数据交易的新模式;探索对数据交易安全保障问题进行研究论证。重点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区域金融中心、会展中心,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服务。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依托中国合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人力资源服务贸易高地。探索我市律师事务所与港澳地区律师事务所业务合作的方式与机制。打造“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和商事仲裁中心。开拓金融、保险、知识产权、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仲裁业务。加快形成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业出口能力。

20.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建设数字化车间,打造全国综合性、行业级产业互联网平台和标杆智能工厂。落实安徽省《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发展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促进重大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和交易等跨境服务。聚焦“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产业,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智能物流等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建立数据保护能力认证、数据流通备份审查、跨境数据流动和交易风险评估等数据安全管理机制。积极推动经开区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21.深化金融领域创新服务。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支持我市建立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和再融资服务体系,为跨境贸易提供人民币融资服务。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在服务贸易中的使用,打造便捷的服务贸易支付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内资和外资机构依法申请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参与国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市场。持续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鼓励支持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以人民币参与境内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交易。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试点,允许合格机构向合格投资者募集人民币资金,并将所募集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实施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对跨境支付牌照实施动态管理。允许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取得结售汇业务资格,开展外汇即期及衍生品交易。探索针对小微服务进出口企业的融资担保机制;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深化“政银保”合作,扩大出口信保覆盖面。出台政策支持扩大出口信保保单融资规模,降低中小微服务进出口企业融资成本。推进设立“合肥市高成长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基金,加快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创新开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保税燃料油供应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五)进一步探索健全促进体系。

22.高水平建设国际技术合作载体。坚持“尖端引领、集中布局”的原则规划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支持重要国际组织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在世界前沿关键领域参与或按程序报批后发起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探索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跨国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机制。支持合肥高新区开展“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继续争先进位。

23.着力打造特色服务基地。加强“中国声谷”等数字经济重点园区建设。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园区、企业等在区域内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新业态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在先进制造、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推进建设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标杆。依托高新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发展数据服务外包业务,培育新主体,支持数字服务对外开放;对涉及关键技术、平台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的服务贸易加强综合监管。依托蜀山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快文化产业资源“引进来”“走出去”。

24.加快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合肥高新区、包河经开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一体化发展。鼓励国外优质检验检测机构在合肥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我市权威机构提供跨境服务;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货物进出口检验检测的工作规范;探索检验检疫证书国际联网核查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合作。

25.搭建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体系。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各自的科技资源,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搭建互联互通的跨区域共享平台,形成区域平台加区域子平台加各城市平台的三级平台架构体系。充分释放科研资源潜能,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26.拓展展会促进平台。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吸引国内外优质会展公司、国内外重要展会落户合肥。为重要展品进出境创造更大便利。着力打造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新能源汽车展会、国际园博会等品牌展会,力争更多展会和企业获得国际博览会联盟(UFI)认证。

(六)进一步探索优化政策体系。

27.完善支持政策。支持服务贸易政策先行先试,促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起点开局高水平建设。积极引导服务贸易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探索建立合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基金。优化支持服务业相关政策,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相关内容,将支持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政策纳入合肥市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合肥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商务工作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商务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重大事项,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成员单位加强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各负其责,压实责任。定期向市政府报告推进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服务贸易工作人员、经费等保障。支持从事服务业扩大开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相关领域人员的国际交流合作,稳妥有序开展公务人员境外培训。

(二)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深入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塑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依托“皖事通办”平台,构建企业群众统一办事平台,实现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推行长三角“一网通办”,实现全流程“不见面”审批。对接“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双随机、一公开”系统、“信用合肥”,实现数据汇聚、智能分析、精准监测、联合惩戒,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三)营造宣传氛围。

认真做好合肥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举措的解读工作,强化与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宣传试点工作新进展、新举措、新成效,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

附件:1.合肥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略)

      2.合肥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具体举措及责任分工(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订阅资讯